客服热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上投了8份简历换来一次面试机会

699万!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比2012年多19万,而就业岗位却不增反减,使得大学生们对求职期望值受到了毁灭性打击。那么最难就业季到底难在哪儿?是“我看不上工作”还是“工作看不上我”?为帮助平顶山市内的应届本专科毕业生摸清就业现状,寻找“最难就业季”的“突围方法”,近日,东方今报平漯新闻周刊的两名年轻记者化身本科应届毕业生,通过网上投简历、现场招聘等多种渠道争取面试机会,全程体验求职之难。

体验一 网上投了8份简历换来一次面试机会

东方今报见习记者 田园

网上投出8份简历 只有1份有回音

6月25日上午,记者上网浏览了58同城、智联招聘等多家求职网站在平顶山当地的招聘信息,发现热门职位多为销售、编辑、技工、服务员、导购员、教师、文员、培训师等,而且越是热门职位竞争就会越激烈。反复衡量后,记者挑选了培训师、教师、文员这三个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位,并下载了一份精美的简历模板,根据每个公司职位的不同要求,“创作”出了3份看起来很有个性的简历。

由于是网上投简历,双方没法见面,为了增加面试的机会,记者特意拍了一张比较职业的一寸照片附带在简历里面,发到了8家求职公司的指定邮箱,其中3家是全国知名上市公司平顶山分公司,之后,便耐心等待用人单位的回音。

但记者满怀信心投出去的简历却一直没有回音。就在记者以为第一轮试探无效,准备再想其他办法时,6月30日下午5点左右,竟意外接到了一家保险公司的回执电话,通知记者第二天上午9点去单位面试。电话中,负责招聘的该保险公司人事专员小张特意提醒记者:“培训师一般都需要一到两年的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除非是特别优秀公司才会考虑录用,你面试时的表现可能会直接和工资挂钩。”

随后,记者拨打其他7家招聘单位在求职网站上留的咨询电话,询问求职失败的原因,得到的答复多为“公司现在需要有经验,能直接上岗的职工”。

一次高标准面试过了6道关

7月1日早上7点,记者早早地起床整理好面试需要用的学位证、毕业证、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换上了提前准备好的职业装,一向素面朝天的记者还专门化了个淡妆。

上午9点,记者准时来到了这家保险公司在平顶山的办公地点。

面试前,负责接待记者的保险公司人事专员小张特意嘱咐:“你进去面试的时候尽量表现得活泼自然一点,不要太拘谨。昨天来了6位面试者都没通过,希望你能面试顺利。”虽然记者自己觉得前期工作准备得很充分,但听小张这么一说,心里有些紧张。

开始面试了。面试官让记者重新填写了简历表,并在电脑上做了专业的IQ/EQ测试,据称只有测试合格才有机会进入下一轮面试。最终,记者顺利通过第一轮面试。

第二轮面试是培训部主管,“你的户口是哪里的?”“平顶山市区。”记者答道。原本冷冰冰的主管顿时嘴角上扬:“我们就喜欢招本地的员工,工作干起来稳定而且不用解决住宿问题。”随后,这位主管又让记者讲一件自己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好在记者在学校有过学生干部经验,再加上所学的专业是播音主持,于是便绘声绘色地讲解一番,最终得到的评价是:“你的专业跟我们的职位要求相符,而且形象、气质、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都不错。”

接着记者又顺利地通过了分公司经理、总公司人事部主管、总公司经理等四次面试。“你明天就可以来上班了,工资2000到3000元,有五险一金,每周有双休日。”面试结束小张宣布了面试结果。

招聘单位不“靠谱” 险被“忽悠”

出门后,已经是上午11点左右了,记者又在路边一个电线杆上看到了一则平顶山市内某教育机构应聘语文老师的小广告。招聘信息中显示:“要本科及以上学历,师范类院校毕业,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有亲和力,责任心强。待遇为:月薪1500加课时费。”

当天下午3时许,记者费尽周折地找到地方。一进门,记者很有礼貌地把简历递给面试官。“你不是教育专业,所以教师岗位不太适合你。但是我看你的简历上说,大学期间曾在学校做过学生会主席、当过电台台长,获得过多次奖学金还是省级优秀毕业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要不给你个分校校长的职位,月薪5000元,但必须签两年合同。你愿不愿意试试?”面试官看到记者的简历后,显得有些兴奋。

给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这么高的职位和薪水?一下子从学生到校长?得到答复后,记者半天没回过神来!随后,记者环顾了一圈该培训机构,发现所谓的培训机构,也就是在某居民楼租的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作为教室,屋子里一共就3位老师几十个学生,墙上也没有悬挂相关的教育培训资格证,只有几幅落了一层灰的伟人头像。

很显然,这个“分校校长”纯属忽悠人!短暂停留后,记者婉言谢绝了对方,转身离去。

记者手记

先就业后择业

也是一个选择

从早上出门到下午4点,记者找工作、面试累得筋疲力尽。一天算下来,除了参加了2家单位的面试,记者还拨打了4家沿街粘贴的招聘广告上的电话。虽然多数都面试成功了,但是却没有一家公司让记者真正觉得满意,总觉得公司规模小,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求职目标,不禁感慨:我赢得了多家小企业的青睐,为啥得不到一家大公司的回眸?

事实证明,应届毕业生想要找到一份工作其实并不难,关键是找到一份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符、待遇好、离家近的大企业好工作太难。

记者认为,大学生与其心高气傲地一心想进大公司,不如暂时退一步,先就业后择业,在普通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再考虑跳槽换工作,这样或许会起到奇效。

体验二 非重点院校毕业 记者“求职”遭拒东方今报见习记者 苏小萌

应聘专业相关的职业成功率大

6月27日,记者精心制作好几份简历之后,开始通过上网、翻阅报纸寻找各类招聘信息。经过一番比较,最终记者在网上锁定了两个目标:一份是和记者大学所学专业相关的网站编辑,另一份是和记者所学专业差距较大的某公司经理助理的职位。

为了确保获得面试机会,记者在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了简历后,又厚着脸皮直接和这两家单位取得了联系,反复强调自己“很需要这份工作”。或许是被记者的真诚打动,两家单位竟然先后和自己确定了面试的时间和地点。

6月28日上午10点30分,记者带着自己的简历,按照约定好的时间来到某网站平顶山分站面试网站编辑的职位。虽然这个职位的要求跟记者大学所学专业相关,而且很清楚这只是一次体验,但一路上,记者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

在一栋写字楼里,记者见到了该网站的负责人。对方仔细看完记者的简历后问:“你来面试之前有没有浏览过我们的网站?之前有没有做过类似的工作?”“没有浏览过该网站,也没有类似的工作经验,但有过在媒体实习的经历。”记者回答。

之后,这位负责人打开网站的首页,告诉记者这里的上班流程和平时的工作内容,“你学的是这个专业,这些工作对你来说应该不难上手”。接着,对方开始和记者沟通关于薪资问题,并称,如果没问题的话,第二天就可以来上班了。找工作这么简单?还有没有其他要求?对此,这位负责人坦言,“我个人对来面试的人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只要是专业对口、性格好、活泼开朗一些的人就可以了。”事后,记者估算了一下,整个面试的过程不超过二十分钟。

第一次面试就成功了,虽然只是“体验”,虽然对方给出的薪资待遇低得让记者不好意思说出口,但记者依然有些沾沾自喜。

“学生气”有时也会妨碍找工作

6月28日下午2点30分,记者依旧穿着T恤、牛仔短裤、帆布鞋,扎着马尾辫,来到位于市区建设路中段某商务楼的一家公司,参加“经理助理”这一职位的面试。

很淑女地敲门进入后,记者在一位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见到该公司的负责人。看了记者的简历,得知想要应聘“经理助理”的职位,那位负责人很直接地开始询问:“你有过相关的工作经验吗?”记者诚实回答:“没有。”

这时,这位负责人又仔细打量了记者几眼后,直接给出了答案:“不好意思!经理助理这个职位是需要工作经验的,不仅需要做会议记录等这些基本工作,而且还需要经常跟老板出差,会经常参加一些工作应酬,最好是有驾照、会开车、能喝酒。我看你学生气还比较重,应该适应不了这样的工作。”

随后,那位负责人解释称,招聘启事上虽然说大专以上的学历都可以,但学历只是一个方面,“学历高证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但是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工作能力”。大概看到记者情绪有些低落,那位负责人还好心安慰记者:“没关系,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都这样,你应该再去找找其他适合你的工作。”

出门后,记者觉得郁闷无比,从进门面试到离开,前后最多10分钟,而且记者精心准备的个人简历都还没来得及拿出来。

学历背景也是面试的一道坎

返回单位的路上,记者偶然发现路边一家连锁家电企业橱窗上也贴出了招聘启事,共招聘九种职位。其中,人事主管这个职位要求是:22~35周岁,大专以上学历,一年以上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经验,有培训工作经验。

因为不甘心前面面试失败,记者决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再去参加一下“面试”。

走进商场,咨询了一圈营业员,问明白了办公室的确切楼层。上楼,再次找人咨询,终于见到该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一位负责人。得知记者应聘的职位后,这位负责人直接询问记者是哪所大学毕业、什么专业、有没有相关工作经验。记者一如既往地坦诚相告:就读于省内某普通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但没有工作经验。结果这位负责人更坦诚:如果是应届毕业生来求职的话,所读的最好是211、985之类的大学,其他的不在考虑之列。

显而易见,记者的条件不符合要求。但出于对求职者的尊重,她还是让记者填写了一张应聘表格,临走时称:回去等面试通知,三个工作日内如果接到电话通知的话就可以来面试。作为“过来人”的记者,当然知道这句话背后隐含的意思接到电话了就来面试,没接到就表示失去机会了,这是一种婉转的告知求职者“你没戏了”。

记者手记

在打击中成熟

一天的时间,参加了三家单位的面试,好在还有一家用人单位当场决定“录用”记者,尽管工资低得连应付一个月餐费都成问题。其他的两次面试,都因为记者“没有工作经验”或毕业的大学不在“211”、“985”之列而被拒绝。


体验后,记者与多位以前的同学谈及这个话题时,被狠狠调戏了一番,大家说我太脆弱,因为我遇到的这些“都很小儿科”。同学说,他们求职时,曾不断被问到会不会开车、能不能长期出差、酒量如何、社会关系是否广泛等,“你说一个单位招聘新员工,条件是不是太多了。这哪是招聘新人啊,简直是猎头公司挖精英呢”!最终,几个同学对大学生求职给出了这么一句评价:面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受打击的过程,打击得多了、习惯了,也就慢慢成熟了。

通过体验面试,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果要想面试成功,还是要尽量选择跟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这样应聘成功率要高一些。此外,面试的时候要注重仪表,尽量别太随意,当然也不要过于严谨。